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开聋启聩是什么意思 > 新闻动态 > 体制内干部过紧日子,该怎么干?
体制内干部过紧日子,该怎么干?
2025-05-22 13:57    点击次数:64

应该来说,体制内的工作相较于人们的普遍预期和社会大众的认知,现在确实越来越难干。

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
一是近年来,普遍都是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的原则,各种经费预算都卡得很紧,而很多项目活动开展没有经费根本无从下手。

二是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,干部干工作的时候都要细之又细,慎之又慎。

三是人们自己普遍的心里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导致的认知错位。

想着是这样的,早九晚五,没有加班,办公室白领风。

没想到现实却是5+2,白加黑,经常下现场下基层,成了“泥腿子”,可能还时不时地和群众过过嘴皮子,把工作过成了村夫村妇风。所以,就会觉得工作咋这么难干。

其实,除去客观上的因素,主观上的认知在进入体制前就自我建设好,打好预防针,那么,我认为就不存在所谓的难干不难干,本来你都知道体制生态就是如此,基层工作就是如此,你调整自己,去适应就好了。

工作就是工作。

比如过紧日子,我觉得于国于民这本来就是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,干部内心摆正,就没有所谓的难过不难过。

节约用纸用水用电,调研轻车简从,不浪费粮食,倡导“光盘行动”,削减一些不必要的开支,把经费用在刀口上,这不是挺好的嘛。这不就是应该这样的嘛。

关键就在于经费如何用在刀口上。什么才是刀口上?

一般来说,各地用于民生口的支出会越来越多。但是民生实事到底办实了多少,改善了多少,这就又考验经费的使用绩效了。而这绩效的好坏又怎么去判定呢?

这就又涉及到体制内普遍的考核导向了。

用一系列的考核指标去指导各地的发展,衡量各地的经济社会状况。我想,顶层设计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,但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体系,考核制度也是同样。

比如,我就发现当我们谈如何实现考核目标的时候,大家更多谈的是如何从技术性层面去讲,而很少从战术性层面去讲。虽然很多干部也只能就这个去谈。

比如农民收入提升,我们是否谈的应该是如何真正通过哪些途径让他们得到真正提升。

当然,干部也有自己的苦衷,觉得我一个小小的干部,股级也好,副科级也好,怎么能有这样的战略高度去思考这样宏观的命题,这不是应该哪哪的事情吗?

其实,在我看来,在干部做表态讲如何实现某个考核目标时候,技术性途径要讲,但是谈自己的思考从全局上看如何去提升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指标,去促进当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,去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,也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
不管你能不能做到,但是你可以说出来,展示你的思考。

每个干部的一小点就能汇聚起一个地方发展的一大点。

但是,很可惜,我几乎很少听到有干部去这样思考过,大家基本都是从面上展开如何如何做。

这就像一个建筑,大家都关注的是外面的装饰设计,如何让大家看到去惊叹,而没有更多关注建筑的底部的地基应该打多深,钢材结构应该怎么布设,这样才能让这个建筑历经百年岁月的洗礼而不倾覆,从而抵抗得住狂风与暴雨。

前几天,听一个退休下来的老干部说,他之前主政一个地方的时候,深入山区的100多个自然村,发现有些村的老光棍几十个,村子的贫穷年复一年,他们的窘境年复一年。

他说,看到这样的光景,作为干部难道不干点什么吗?

他说他当时想到的是因地制宜让有些村的村民下山发展。留在山里,没有出路。有些村搞高山经济作物种植。有些村基础设施合适的搞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。

我觉得,这就是针对问题去根本性的解决问题,真正改善贫穷。也是干部干事应该有的方向。

行之苟有恒,久久自芬芳。

#图文打卡计划#